评论

设计周,还是“设计粥”?

字号+作者:章程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16-12-05 19:1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不要让设计周成为在广州举行的陶博会,更不要让设计周沦为“设计粥”。

1.jpg

  三日共计159375人次,你可能已经看过这个数字,没错,这是广州设计周官方微信订阅号给出的2016年的参展总人次。每天平均5万多人次进入会场参观,这在主办方看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但对于参观者来说,真是一锅粥的景象。

  这只是广州设计周给参观者留下“设计粥”印象的一方面,这是客观的,是可以提倡的,是值得宣传的,人来的越多越好;但造成“设计粥”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准入门槛真的够低,似乎只要花钱拿了展位,你的展馆爱怎么搭就怎么搭,产品爱怎么摆就怎么摆,即使毫无设计。

  展会的名字叫做广州设计周。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比如王大壮很强壮,那就是写实,如果王大壮很瘦弱,那就是写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希冀。

  但一个展会,不能停留在希冀层面,而必须将这希冀落到实处。既然定位是设计周,那就要有设计的样子,否则名不副实,就成了一锅“设计粥”。

  当然,不是说准入门槛低就表示所有的参展企业都没有设计,这样理解属于断章取义。那些有设计的企业都是因为有自身参展标准——展现设计实力,这显然不是由于准入门槛的要求,如果有要求就不会存在那些毫无设计的展馆。

  无设计企业:“我们要给设计师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设计周从开幕到闭幕共举办了三天,华夏君在现场也走访了三天,以建陶企业为主的一楼1号馆和2号馆基本上被华夏君走了个遍,二楼的3号馆与4号馆以灯饰企业居多,华夏君也游览了一番。

  1号馆与2号馆的不少企业都很重视展馆的设计,从外到内都很有讲究,可谓内外兼修;也有一部分重视外观而馆内却只是简单陈列产品的“求偶型”企业;剩下的就是那些内外兼不修的企业,似乎打定主意要破罐子破摔。所以,如果你能从一个适当的高度望下去,一定会被这一锅粥的鱼龙混杂景象所缭乱。

  在走访中,一些无设计企业的代表在回答华夏君的提问时,往往会找一些能搬得上台面的语句。例如:我们这种展示方式是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就是这么简单地将产品陈列出来。再例如:我们简单的展示是要给前来观展的设计师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如果具体应用到一个实景空间,会限制设计师的思维。面对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华夏君在现场真想用武汉话回答你们:我信了你的邪!

  拜托,贵公司参加的是设计周,不是大四学长学姐清仓摊位展。在其位,谋其政,这道理不需要强调。

  观展设计师:“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场选材会”

  由于设计周的“设计”二字,自然就有许多设计师慕名前来,但令他们失望的是,这更像是一场选材会。

  如果说那些无设计的企业是掏了钱买个随心所欲,指导思想是“设计,我所不欲也;设计师名片,我所甚欲也”,那么参加展会的设计师可不同,他们并不仅仅希望能看到好的产品设计,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好的产品应用,即空间设计。

  华夏君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多名设计师,他们大多数都说自己是带着明确的项目前来观展的,也就是说这次观展只是按图索骥。但他们都表示好不容易来一趟,不希望只是按图索骥式地找到合适的项目材料,更希望能看到一些独特的空间应用手法,并参加一些设计大师云集的论坛,看看他们的高端设计案例。但是遗憾的是,设计周在他们眼里更像是一场选材会,个别设计师觉得和佛山陶博会的区别不大。

  设计周主办方应提高准入门槛

  要解决鱼龙混杂的现状,将广州设计周打造成为真正的具有世界设计风向的展会,摆在设计周主办方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提高准入门槛,不再得过且过。

  如何提高?华夏君是外行,但可以提两点建议:

  1,让参展企业须将展馆设计稿提前递交到主办方处,通过主办方审核之后才可动工,而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的自我标准;

  2,设计本身就偏向主观性,可以说没有标准,准入门槛如何界定呢?可以规定企业的展馆一定要有外观设计,并且阐述设计理念,此外,一定要有XX个(比如3个)实景空间设计,并且阐述设计概念。

  如此行事,当然会少赚些钱,但长远发展才是关键。

  不要让设计周成为在广州举行的陶博会,更不要让设计周沦为“设计粥”。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