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

【工匠】科达洁能陈水福:以技术创新带领企业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字号+作者:罗湛贤 来源:南方日报 2016-06-22 15:49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从生产车间出来,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整线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陈水福的后背已经湿透。1个月前,他才经历了印度基地54℃的煎烤。他这样与高温作战的日子,

  从生产车间出来,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整线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陈水福的后背已经湿透。1个月前,他才经历了印度基地54℃的煎烤。他这样与高温作战的日子,已累计有1600个日与夜。

  从大学老师到国内陶瓷机械领军企业的技术带头人,从开创国产整线设备先河到迈向工业4.0,从被外国客户瞧不起到将产品销往全世界,陈水福近14年陶机设备的职业生涯,既是一名技术人的匠心修炼,也是中国陶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缩影。

 640.webp.jpg

科达工程试验中心,陈水福在调试窑炉的喷枪。戴嘉信 摄

  A.开创国产陶瓷设备出口先河

  尽管已经身为陶瓷整线工程事业部的总经理,陈水福依然保持每年有100多天都在设备安装和调试一线中。在监控着科达产品的运行状况的同时,还到处做市场调研,了解同行的产品,从而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我也没想到这辈子居然就跟陶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大学毕业之后,陈水福选择了在高校当教师。1992年,全国上下刮起了“孔雀东南飞”的风,也激起他内心不甘安逸、南下闯荡的青春冲劲。

  彼时,在国内改革开放和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广东的建筑陶瓷业走在全国前列。而陈水福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陶瓷行业的专业高校,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地级市前来招揽人才。“我原本只是带着学生过来佛山这边看看,没想到不单把学生‘卖’了,把自己也‘卖’了出去。”

  把自己“卖”出去的陈水福首先在花都、三水等地陶瓷厂经历了近10年的生产一线的磨练。他的印象非常深刻,自己在广东的第一个单位接触到的就是一套高端的意大利进口整线设备。数年之后,当时作为自己上游设备供应商的科达,开始从单一设备制造进军整线工程研发,为了能往做世界建材装备强者的目标迈进,向陈水福等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抛出了橄榄枝。

  “这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一股职业的自豪感在陈水福心中不停跃动。因为,这意味着从依靠进口到实现国产输出这样的行业历史性突破,将有望在他个人身上实现。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宏愿并非易事。2000年以前,中国的陶瓷设备50%以上还依靠进口。其中技术复杂程度最高的窑炉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研究。起步晚、基础差,以致于陈水福在代表科达与国外客户谈判时,还被人小觑。“我们设备的确与欧洲有差距,当时压力非常大。以前他们接触的都是欧洲厂家,对我们还存在一定的怀疑”。

  铆足了劲,刚进科达不久的陈水福和当时科达陶瓷工程事业部的十几个人加紧设计和研发,终于用了半年多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出口墙地砖生产线项目,开创了国产热工和整线设备出口海外的先河。

  B.十余年磨一“枪”只为争夺国际市场

  在中国陶机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窑炉是最后一道突破的关口,也是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最高的产品。而窑炉因为涉及到陶瓷工艺、热能、电能、自动化、机械结构设计等综合系统,相当于陶瓷整线设备中最核心的设备。

  其中,窑炉出口两个关键的国际标准就是节能减耗和自动化。“窑炉大体由八大系统组成,与节能环保有关的主要是燃烧系统、风管路系统、窑炉结构系统、温度自动控制系统。”陈水福介绍,为了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他和整个事业部的成员都在孜孜不倦地苦心钻研。

  在陈水福的办公室里,终日都会放着一支打着科达logo的喷枪,以便他时常拿出来琢磨研究。

 640.webp (1).jpg

采访时,陈水福给记者展示喷枪 戴嘉信 摄

  “燃烧系统效率的高低关键看喷枪,早期的喷枪主要烧重油、柴油,后来烧煤制气,现在为了环保,慢慢转向用天然气。”陈水福说,随着使用燃料的变化,科达窑炉的喷枪也历经不断地迭代更新。“每十天八天就得去测试,单单是这一项就研发了十几年”。

  “别看这只是一个体积不大的部件,如何配风、混合、搅拌和实现高效清洁燃烧,同时控制上还要自动点火、安全保护等都很讲究。”陈水福告诉记者,由于燃烧喷枪属于系统性较高的部件,所以必须精益求精。“有些枪做得不好的话,不但会影响窑炉的能耗和排放,也会影响设备使用的稳定性”。

  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他而言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8年之前,由于科达的整线窑炉设备主要聚焦在煤制气领域,而国外市场大多使用天然气,技术标准达不到国外项目的要求,陈水福只能眼睁睁看着几亿元的订单被国外企业抢走。

  痛定思痛。2009—2011年,陈水福和团队的工程师硬着头皮,与世界陶机行业的龙头老大、意大利萨克米公司竞争,连续接了印尼、印度、伊朗等好几个国外天然气项目。然后经过一番奋战研发,终于把项目的指标攻破下来了。“这几个项目做下来效果非常好,我们与萨克米的差距大大缩小,个别项目已经超过他们的水平,在国外市场的开拓也愈发顺畅。”

  现在,每年陈水福都要往土耳其、印度、伊朗跑几趟。而科达的窑炉设备也卖到了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多个国外重要的陶瓷产区。“我们现在有信心地说,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可以做到与萨克米同样的能耗水平,性价比比它更高。萨克米能做的项目,我们也能攻克下来。”

  C.1600个日与夜的高温炼出技术人

  成功在国际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后,陈水福并没有停止锐意创新的步伐。近几年,他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窑炉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上,目的是为了向工业4.0的方向迈进。

  在他看来,中国陶机窑炉的发展经历了从半自动到自动化再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过程。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主要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现在烧制的瓷砖要求品质高、精度高。客户要求我们实际温度的波动要控制在正负1℃以内,传统的设备肯定达不到。”陈水福告诉记者,随着陶瓷产品逐步往柔性制造、定制化方向发展,对高精度的智能化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要实现这样的跨越并不容易,而与欧洲等老牌工业企业的差距更为明显。所以从5年前开始,科达就考虑如何让原来孤立的设备具有通讯功能,不单是采集数据,还要与原有的系统融合,相当于为设备的智能化打好硬件基础。

  随着去年精心研发的软件系统“科达云”的正式上线,作为核心组成的窑炉将与“科达云”有机融合。“今后有望可以通过例如手机APP就能远程监控到窑炉的产量、能耗、电耗、运行力等各方面的数据,并能实时记录数据、修改参数。”陈水福透露,今年会先将模型做出来,明年肯定会有整个成熟系统面世。

  长期与窑炉打交道,除了要突破不断的技术难关,还得反复忍受着高温的煎烤。窑炉工作时内部的温度在1150—1220℃之间,其辐射出的热浪让整个车间温度高达40-50℃,技术人员基本上进去走一趟,出来都是大汗淋漓。而每一次从车间出来,同事们都会跟陈水福开玩笑,“你又去减肥了?”

  每年有1/3的时间,陈水福都会在设备或项目实施现场,如果算上他在科达将近14年的光阴,意味着他至少有1600多天在高温下度过。“这个月初我到印度,车间的地面温度达到54℃。每次去,如果遇到现场测试基本上都要一天,甚至通宵也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赶工期我还试过住在车间里。”

  在采访过程中,陈水福反复强调技术人的精神和准则。“不管以后的工作环境是否有改变,技术人的这种精神要保持,就是要有董存瑞炸碉堡的精神,排除万难突破各种问题。”

  对话

  中国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努力对标国际

  尽管国内陶瓷行业整体颓势未解,但处于上游的科达洁能却迎来海外市场的一片红火。尤其在陈水福的带领下,窑炉和工程设备市场占有率成倍增长,现已成长为本行业前三的领头羊。在他看来,这正是中国式“工匠精神”厚积薄发的成果体现:追求完美,不断对标国际。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此你怎么看?

  陈水福:今年国家把“工匠精神”放在如此高度去谈,引起全体制造业者的重视,我认为就是要有追求完美的精神。什么是完美?追求完美需先定一个目标,从个人来看就是要对标国际,用行业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中国要完成去产能化的任务,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产品推向国际,而“工匠精神”则可以帮助我们从产品品质、设计、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记者:你常年接触国外的技术和市场,他们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对我们有何借鉴价值?

  陈水福:“工匠精神”体现在注重细节和持之以恒。国外的一些龙头企业非常注重细节,十年前我到中东做项目,仅仅是配套的水管,他们对设计和安装的角度要求就十分细致,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这几年我们也开始注重产品工业设计方面的细节研究,缩短与国际一流竞争对手的差距。

  手记

  匠心有多大 成就有多大

  “我当时也是带学生过来帮他们物色工作机会的,没想到不单把学生‘卖’出去了,把自己也‘卖’出去了。”谈及与佛山制造结缘,陈水福觉得有不少的偶然。但随着这种偶然的发展,又成为其人生中的一种必然。“我就是喜欢跟这些机器打交道,也注定我这辈子与陶瓷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与众多从事技术研究的人一样,陈水福在科达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扎在陶瓷整厂整线工程和热工窑炉装备的研发上。经他之手,科达开发出中国第一条出口的整线设备、世界第一条工业化微波高温烧结辊道窑,烧制出仿天然大理石水彩纹砖、陶瓷薄板等在行业内领先的产品。

  然而,更令笔者惊讶的是其国际化的视野。在技术工作者中能够脚踏实地,同时又会“仰望星空”的实属少见,陈水福则是将“敏于行”和“大眼量”集于一身。从他敢于跳出相对安逸的大学教师岗位南下到工厂一线磨砺,只为完成中国陶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使命感,足以佩服其胆识和魄力。而其后在漫长的技术赛跑中一直致力于缩短与国外一流品牌的差距,并最终攻开全球市场的大门,更彰显出一位技术人的风范。

  几年前,一则名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公益广告经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流传甚广。而结合陈水福这样的佛山制造从业者的事迹,放在“工匠精神”高扬,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时代背景下,这句话也许还可以演绎成:匠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