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到了意大利萨索罗,关乎产品设计必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里有全球最为成熟的产业化生态,且秉承以增值创新为要旨,设备、原材料、产品研发、人才等等都在此区域形成了生态式分布,有点像每家每户入门时必定提供的那一小杯子意式特浓咖啡,他们对某个研究创新方向都是高浓度聚焦,服务面向全球,此前行业每轮产品的升级迭代都广泛出自他们之手。
随着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地位上升,近年意大利的产品设计公司都不断加强与中国陶企的连结,他们对中国市场了解得越来越多。
应该说,这其中大部分公司在他们还没触及中国市场之前就已经认识欧文莱,这并不奇怪,这些年我们的产品设计无一不是在这里孵化出来后再送回中国进行工艺实现,也是直到近年我们愈益感受到他们的短板,才花力气去推动中国区的原创能力。可以说,我们二十年来对意大利瓷砖产业的大脑算法模式是知己知彼的了,其中没有尽好尽坏,关键在于这些资源是如何选择与运用。
中国式产品不缺肉体,只欠灵魂,此前一直沉浸在大干快干的粗暴快感中,没把精细的产品口味培养起来,最终导致附加值不高且不受待见。随着产品专业细分的催化,我觉得转变已经慢慢开始了。
经常有让我颇有感触的一幕,是走在意大利街头上的景象,看到很多老人、大妈都非常讲究穿着搭配,即算巍颤颤的身体、皱巴巴的皮肤骨架,他们仍然在衣服色彩、饰品配衬方面有着和谐的穿戴效果,我相信这不都是他们故意粉饰出来的,绝大部分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随手而为,举手投足间的风范是来自于童年就开始的审美养成。
所以我有点感概的是,中国小朋友从小耳熏目染的美学环境与之相差太远,别人对精致品质的判断都进入了潜意识里,而我们还只能靠成年课程教育去弥补,差距就是常常被眼前的物质繁荣蒙蔽过去了。
因此,中国产品设计也有这种与生俱来的问题,用高端生产设备做出来的产品怎么看都觉得没毛病,很新、很像、很逼真,但就总缺了那么一点点能打动你的感觉,没法与你有情感对频和激发,而来到观众层的态度就像是:你很美很漂亮很人工脸,但却不是我的菜。
再所以,我们就慢慢就开始思考好产品应该是怎么样子的?
之前说过,我们行业的产品换代都是靠设备技术驱动来完成,而且产品核心决策层大部分是一群理工男,技术很熟悉、工艺很熟悉、设备数据分析很熟悉…… 唯一不懂的只是生活本应有的样子,不懂产品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子?为什么要那么多新技术工艺、那么牛逼的硬件来扛排场?以致将瓷砖沦为一大堆直男癌产品,很硬核却不解温柔,即算讲起产品故事来也三句以内马上搬技术参数。
好产品的传统定义相信会被扭转,因为中国消费觉醒一定产生反推力,会先从产品观念开始转变,只等有一部分品牌成为模板而已。另一方面,单纯依靠硬件技术推动产品进步的这种前提条件,已经越来越难以具备了,今年的博洛尼亚已无法看到能断代新派技术。
你们必定很关心,这么一大群全球顶尖的产品设计公司他们干什么去了?没新技术他现在拿什么来玩新产品?今年他们折腾着什么?
很坦白说,今年是他们最没方向性的一年,意大利各路产品设计大军都解构不出世界的潮水方向,而从我眼中,看到一些区别以往的产品共性。
从观念上,早期是模仿求逼真、求相似度,像文艺复兴时期画作具象技法到达巅峰状态一样,让后人无法超越,而随后的艺术路线就会发生变化,当下瓷砖产品设计也是一样的,逼真与相似的这种产品审美追求必然被主流摈弃,即将走向的是在像与不像之间,追求产品的韵味感,追求产品丰富的体感细节,不需再依靠技法、技术、工具设备来硬撑门面,那些都会退居幕后,仅仅成为增强表现力的一环,真正的产品经理会对消费研究有更大的作为。
以前消费主流是炫富,现在纷纷开始炫文化品位,你们即将面临的就是这种产品阶层的分化,仅仅有钱、有设备、有规模都不过只是暴发户而已。
新产品的新不应再扎在寻求单一工艺突破上去思考,所有工艺首先是为表现感觉而设,而非是你有了个招就才想找个人打。恶俗一点来比喻,产品感觉这东西就是爱情跟嫖娼的区别,爱情是爱上一个人就想用亲亲她来表达情感,嫖娼是等不了有感觉就要来高潮的,两种产品感觉的体验深度是不一样的,所以研发观念上就不要把奔向爱情美好的产品演变成推产品去嫖娼!
再把视角放回意大利产品趋势,今年没有集中化的材质选题,仍然是在五花八门的自然界取材,但今年出现了集中性的材质处理手法倾向,对自然界材质不再是拿来即用,而是选定基材后再进行结合性的人文创作,通过运用手工颜彩、水泥、肌理等艺术手法重塑材质的感觉,带上人文符号气息,也形成了千稿千面的独特性,不因大家设计共同选材而同质化,同一材质经过创作后都会风格各异,也会更艺术化了。
未来产品内容的发展,应该更偏向于对整体感、体验的差异化、文化美学符号的创作上去升维,否则人类烧出来的瓷砖与自然界万物无甚区别。
我们瓷砖一直在谈意大利,谈得多也谈透了,当下的意大利可能是我们某门课程的补课老师,但这位老师补课是高收费的,而且学生多了服务水平还会下降,而且而且他的教科书是标准化的,不是为某个学生定制开发。
我认为的是,无论意大利设计还是意大利设备,对待这种资源必须清醒,他们提供的只是方案技术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并不是“用了就是对”,核心是要“用对”!所以,与意大利产业合作,一定需要有自身的导向能力和趋势洞察力,还要有团队的吸收转化能力,否则一古脑儿照搬回国的结果容易沦为傻大个,体质不一样,用葯需谨慎!
漫漫长篇之后,结束萨索罗的工作,转回博洛尼亚展,展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