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小而美”会和腰部品牌一起消亡吗?丨老牛说

字号+作者:老牛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24-06-24 11:5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

01

今天(6月24日)下午,在朋友圈偶然刷到由佛山陶博会等承办的“2024产区G50高峰论坛(福建站)”的直播,这次会上邀请了简一董事长李志林演讲一一题目是“当下,企业经营需要思考的几个关键点”。

我特别留意到,李志林在谈到未来企业生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树底下不长草”,而且,还特别配了一张非常形象的图片,类似我们现在通常的公园树林造景。

李志林所谓的“大树底下不长草”,意思就是未来只有头部这一类企业,没有什么腰部企业,也没有什么“小而美”企业。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致的比喻。但依我的理解,应该还有一类底部企业,即做大批发模式,满足项目刚需,持续追求“底成本+规模化”效应的企业。

刚刚过去的这个礼拜,由华夏陶瓷网主办、简舍岩板•瓷砖支持的2024“设计驱动产品供应链”终端调研活动,一共采访了14位经销商和CEO,包括瓷砖工作室、一线品牌大商、高端品牌代理商,以及整装大店和家居建材集采平台。

在这一路的采访、调研中,我不止一次听到终端资深人士的预测,认为未来腰部品牌将快速陨落,而这一过程也是“小而美”品牌消亡的过程

其所阐述的原因也很简单,即大水漫灌,只要假以时日,大品牌、大企业超强的势能可令其产品渗透到各个空白区

02

这一点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依然不明白的是,“小而美”为什么就活不下来?

要搞明白这一点,我觉得先要弄清楚的是,目前我们认为的“小而美”,实际上很多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带原创、深度差异化性质的“专精特新”,更不是品类冠军、隐形冠军,而只是一些对前沿趋势把握更准、更及时,对产品审美要求更高,对创新工艺技术应用更快及更娴熟的小微品牌。

上述特点的小微品牌伴随着2016年现代简约风而快速成长,到2022年前后的微水泥风达到阶段性顶峰。接下来进入工艺质感时代,由于产品研发费用增加,一些品牌已经开始掉队了。

而加上大疫后的2023、2024连续下行的大趋势确立,小微品牌中一些有出口基因的重新将重心放到海外市场,另一些则通过更深度地对接市场实际需求,放弃早期只做专卖店、专卖区的理想,以多渠道、多形式出货总量一一总之,一切以“活下来”为目的,甚至放弃早期的聚焦定位,包括原创精神等。因为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后面与时俱进的机会。

03

所以,现在可以总结下。如果仅仅是以轻资产模式(品牌+渠道营销型)乘风而起的小微品牌、创业品牌,其第一阶段之所以成功,一般主要还是吃到了品类勃兴窗口期的红利,也包括吃到了头部品牌尚无暇顾及产品差异化、品牌高端化的红利

因此,可以说,当个性化、差异化、高端化市场红利期一过一一主流品牌齐发力于此的时候,以开发产品见长的小微品牌优势就受到严重削弱。这也就是市场担心“小而美”持续生存能力的主要原因。

04

最近,在行业媒体举办的陶瓷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有位教授参考欧洲成熟市场瓷砖年人均2.5平方米的数字,算出14亿中国人年均瓷砖消费总量是35亿平方米。

根据国家级行业协会的统计,2023全国瓷砖产量67.3亿㎡,下降8%。可见,未来严重过剩的各路品牌将是在一个持续缩量的市场打拼。

而按照李志林两次PPT演讲,他认为欧洲上世纪50年代高峰时期有200多家陶瓷企业,总产量为10亿㎡,现在到了产销平衡期仅有20家大集团,总产量为4亿㎡。

由此,李志林认为,中国瓷砖的均衡化期是2045-2060年,集约化期是2030-2045年,规模化期是2015-2030年,饱和期是2015-2030年,成长期是2000-2015年,起步期是1985-2000年。

目前,全行业正处规模化中后期,而到进入均衡期还有超过20年,故此,小微品牌,乃至大量腰部品牌要被全部淘汰,依然还有很长时间。

所以,我的看法是,小微品牌们实际上还有时间将战车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将“小微”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小而美”。

未来的“小而美”,核心应该是产品的原创乃至手工制作,包括艺术家、设计师介入创作,或者通过聚焦、再聚焦成为细分品类开拓者、品类冠军等。

“小而美”的发展还必须依赖高端化路径。大众流量品牌,包括头部品牌都缺乏高端化基因,而高端化理论上是任何品牌包括商业模式的终极归宿。

故此,“小而美”如果真正迈向高端化,那么解决的远不是眼前的生存问题,而是长期可持续增长问题。

还有一点,根据这次对4省市14位嘉宾的采访,我想特别提醒“小而美”品牌们,接下来一定要吃透“设计(需求)驱动产品供应链”思维,并带头实践。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如我在今年终端调研回来后所说的,必需携手更多的瓷砖工作室创始人共研、共创产品,同时还要联合优秀的“源头工厂”共同生产品价比高的原创+流量好产品

一句话,当下的“小而美”品牌也需要有增长思维,而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又要以更开放的生态思维来做品牌,包括产品、渠道共享及出海等。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