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运气赚来的钱,最后都会凭实力亏回去。
这是一句很扎心的话一一好像是2018年谁开始讲的。
还有一个词一一智商税。
“凭实力亏回去”,讲的实际就是“智商税”。
知乎上曾有人问:
“哪一种底层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人忽视?”
有一个获高赞的回答:认知力 。
当下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候,认知力对成事有多重要?
有人回答:占七成 。
确实,认知能力越高,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方式也能更加清晰。
“认知能力决定了什么是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重要100倍。”
这是一位作家说的。
确实,一马平川的时候不需要什么认知,跋山涉水的时候才需要。
本篇是作者针对当下经济环境和行业形势梳理出的十几条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 ,分上下两部分刊出。
01.
赚钱就是老大
这句话在当下适合95%的企业,但不适合行业领导型企业。
科达制造上半年营收56.51亿元,同比增长23.98%,归母净利润21.21亿元,同比增长418%。这确实是疫情下行业最扎眼的业绩表了。
于是,有媒体就用科达制造董事长的“狠话”作标题:“只在窝里横没用!没有本事、经营不好的人就该退出历史舞台”。
科达制造去年非洲建陶业务达23.45亿元 。今年,战略投资锂盐业务,贡献净利润16.06 亿元。按照这个业绩,“只在窝里横没用”,科达制造是有资格讲这句话的。
但作为主体业务的科达陶机板块呢?接下来如何叙事?如果陶机业务占比越来越小,越来越不赚钱,岂不是宣告自己也在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公司只是阶段性赚钱,或因非主营业务的某种投资机会赚钱,那反而应该反躬自问:我该如何永葆初心,在百年一遇的困难面前,该如何好好反哺下把自己喂养大的行业?
比如,真正静下心来,加大科技投入比重,通过装备技术升级,带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推动头部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运营 ,减少在国内单一市场内卷。
02.
“机会主义”是不对的
接着前面的论述,如果放在繁荣时期,甚至放在2019年之前,这句话80%的人会认为是错的。
但是,今天在市场加速见底出清的情形下,首先要有“机会主义”精神 ,逮住时机赚钱,包括快钱,以保现金流。只有确保了现金流,才能炼“长期主义”的内功。
03.
“规模化+低成本”模式错了
“规模化+低成本”过去一直被冠以“南庄模式”,二三线企业,现在行业整体急速下行,尤其是“南庄模式”企业萎缩厉害,故大家开始批评“规模化+低成本”。
但是,“规模化+低成本”本身其实就是公司底层逻辑的一种,它切合迈克尔•波特讲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靠着‘大产量/低成本’,成就了很多企业,但是今后再想着这6个字一定死!”这句话,是没毛病。
但一些人容易误解,将规模化等同于大产量。其实,规模化≠大产量。前者是追求集约效应,后者很可能规模不效益。
所以,应该反思的是,过去“南庄模式”中的企业今天之所以不行了,究竟是模式本身错了,还是南庄企业已丧失践行这种模式的能力了?当然是后者。比如,“规模化+低成本”方面,江西高安、丰城等产区是否已做得更好?
04.
在经济全面收缩的大背景下,
“静态管理”,控制成本是对的
众所周知,“静态管理”是借用的一个词。如果一个企业已快不行了,当然可以全面“静态管理”,以续命为主。
但是,如果尚存实力,又清晰方向,那就应该想一想巴菲特的话:“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比如,从传播的角度讲,大家都“静默”的时候,你发出的声浪,反而会在传播效果上成倍放大。
什么是弯道超车?什么是危中之机?这就是其中一种。
05.
瓷砖不适合抖音直播卖货
十年前开始,关于瓷砖适不适合电商就一直在争论,但到2015年左右就尘埃落定,相信瓷砖电商的人已极少。
此后,线上线下O2O的模式也探索过一阵子,但由于彼时瓷砖线下生意还好做,尤其是2018年的大宗战采渠道,加上 2019年的岩板巨浪袭来,让大家对线上线下结合瓷砖新零售模式失去探索耐心。
但是,正如我在《核心陶瓷大商,何种情况下被逼“格力式”倒戈?|深读》一文中指出:
“瓷砖零售端线下流量枯竭已是不争事实,在趋势不可逆,年轻人不愿进卖场的大背景下,拥抱数字化,实施线上(种草、获客)线下(服务)一体的新零售运营模式,应是瓷砖营销变革的唯一出路。 ”
而类似“董明珠的店”这种企业总部+经销商直播的品宣+获客+转化天地结合模式 ,将是必然的选择。
06.
创新是对的,尤其是在逆经济周期的时候
有一种说法,当前各行各业都内卷,说明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很严重,于是必须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
前段时间,南方日报有篇采访马可波罗董事长黄建平的文章,该文中黄建平是这样说的:
我比较认同这个理论,“研发的三个黑洞”,其一是产品很好但成本太高;其二是想法很好但生产工艺太复杂,做不出来;其三是生产出来,但价格太贵卖不出去 。如何规避这“三个黑洞”?这就需要制定“创新基本法 ”,让研发人员对企业的生产创新有明确的认识。
他还说,企业需要的产品创新并不是“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而是从“1到10”的迭代式开发,在保证生产线的稳定性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之间做到平衡,才能实现既做到创新又控制成本。
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对一般企业而言,实际上应该少创新,因为创新的成本很高,所以,在前人成熟的产品/服务基础上,做“改良式的创新”(从1到10)才是正解。
(未完待续)